尊敬的访客,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今天是:

协会动态

沣西新城雨水循环利用构建“海绵城市”展雏形

发布时间:2015/3/16 9:00:00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638次 【 字体:

“旱季满地洒水车、雨季道路成内涝”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环境的真实写照,市民们常常以自嘲的方式来表达对居住地的无奈。如何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雨季吸水,旱季吐水,如此循环利用既生态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探索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展现出了种种创新。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综合利用的城市,沣西新城正是在对这种想象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做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道路两旁设置了雨水分流缝隙 刘冰/摄


记者在沣西新城看到马路隔离带不再是有着台阶的水泥道,而是比道路低几公分的绿化带,绿化带每隔一段便有方便道路积水分流的凹槽,即“植生滞留槽”。

“我们按照国家批复西咸新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题来开展城市建设理念方面的创新。在探索初期,面对周围城市因为内涝、河流污染、水资源缺乏、对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在新城建设时我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了。”沣西新城开发建设(集团)工程技术部副部长邓朝显拿着雨水综合利用原理图向记者介绍说。

“植生滞留槽”方便雨水下渗综合利用 刘冰/摄

在城市道路边低几公分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上粗砂砾石,下水道格栅则设置在灌木花草间。当大雨来袭,道路淤积的雨水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过滤吸附后,渗入周边土壤,通过管道对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进行灌溉作业,同时对城市地下水进行一定的补给;未下渗雨水或过量雨水则会排入专设的蓄水槽,进入市政管网,方便旱季时对城市植被或景观补水,从而实现天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响开发中只限于某个项目,沣西新城通过对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和原有自然河流四个层次来加以建设,形成了网状的开发布局,这种全布局的情况也只能是在建设新城时才有可能全面实施。

在沣西新城的同德佳苑保障房住宅小区内,记者看到每栋住宅楼的屋顶排水通道直接贯穿到地面的景观绿化带,其中心位置则设置了大量的水生植被,以收集、净化、入渗补充地下水为主要手段,做到屋顶、地面雨水全部收集下渗,雨水汇集面积可达45000平方米。小区结合室外总体设计,通过收集、净化、滞蓄来补充绿化用水,从而形成景观水体以改善局地气候等途径达到雨水管理的效果。

雨水综合利用示意图

  据沣西新城管委会规划局局长万宁介绍,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沣西新城通过对雨水收集利用项目的水质、水量等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估,在试点建成并使用后将在区域内从小区地块、市政道路、景观绿地、雨洪系统等方面全面推进低影响开发,通过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的综合利用,实现“海绵型城市”的建设效果。

  如何把雨水综合利用起来,很多国家和城市都有所尝试。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收集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所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冲厕和回灌地下水等。国内除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深圳光明新区、天津北洋园等地区建立了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以外,低影响开发实例在西部尚属少见。

今年6月,沣西新城召开了雨水综合利用专项设计试点方案评审会议。设计方案采用植生滞留槽、下凹式绿地及蓄水槽等技术手段对雨水进行多用途循环利用,并根据西北地区的地质情况及环境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填补了低影响开发在道路系统中运用的空白。使沣西新城道路系统的雨水收集综合利用工程达到技术创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全新高度,不仅实现了雨水资源化、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的目的,同时对于引领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促进环境状况改善重大意义。

延伸阅读:

“低影响开发(LID)”, 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德国1995年颁布了第一个“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欧洲标准;日本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洪就地下渗设施。


【返回列表】